一月 12 網絡上近期熱議轉場至另一個社交媒體MeWe,以取代香港人常用的Facebook,又建議以Signal 取代WhatsApp。究竟甚麼原因令網民有移民念頭? 熱門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的演算法及廣告推送等問題一直惹來爭議。網民批評Facebook的原因,除了收集及利用用戶數據,賺取龐大廣告收益外,Facebook亦曾洩露用家資料,甚至向政府提供用戶資訊,最近更被指因利益而進行內容審查。例如:2020年封鎖批評泰王及君主制的群組,被質疑助長泰國威權主義;於美國大選中,更有左右選舉之嫌,選擇性地派送政治新聞,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多個帖文加上「有爭議」的注解,引起網民不滿。網民因而開展尋找熱門社交媒體代替品之路。 YouTube過去亦因應用人工智能(AI)過濾不當影片內容,過於嚴苛而惹來爭議。只要YouTube用戶留言中包括一些敏感詞彙,就會被立即自動刪除,若是影片內容被審查有不當,則可能被AI下架違規影片,甚至封鎖整個頻道。縱使YouTube表示嚴格審查是為了保護用戶,但AI偵測內容的誤判率太高,AI權限覆蓋率大,即變相令網民失去言論自由,此問題同樣引來用戶關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網民愈來愈關注網絡私隱安全性,驅使了近期大規模的網絡移民。在2019年的社會事件中,已有棄用常用通訊軟件,改用一些較為安全的軟件的建議,例如:以Signal取代WhatsApp、Telegram。最近更有網絡群眾呼籲轉移至MeWe的行動,MeWe標榜沒有間諜軟件、沒有廣告、不會記錄用家所看內容、沒有演算法,只跟時序發佈內容。由此可見,眾多網民拒絕個人資料被利用,重視網絡言論自由,並付諸實行,而轉移陣地至其他社交平台,正在改變社交媒體文化。 見微知著,網民的轉變將為網絡生態帶來重大改變。過去,社交平台以五花八門的功能作招徠,供用戶終身免費使用,再以用戶的個人資料、網絡足印兌換成的收入,形成科網公司獲取巨額利益的模式。今天,大眾日漸意識到個人私隱也是重要的無形資產,願意以「真金白銀」去保持網絡最大自由度,也堅拒披露私隱予軟件公司。然而,即使轉移至不同平台,去追求網絡的自由、規避過量的內容和言論審查,網民也切勿毫無保留的披露私隱,仍需關注社交媒體的政策與方針,慎重選用社交媒體。 ■ 人工智能審查內容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是指電腦模擬人類思維過程來模仿人類能力或行為的能力。人工智能分為兩大觀點: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觀點認為人類無法製造出能真正推理及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慧,也不會有自主意識,是謂有限度的思考;強人工智能的觀點則認為人類能夠製造出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並制定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有自己價值觀的機器。這些機器會和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及知覺。 談到AI 的應用,AI 早期是以更能幹的機器手臂取代勞工,到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以過濾垃圾郵件,現在更用來分析網絡足印以推送相關的廣告,分辨及過濾網絡資訊內容。AI 可謂無所不在,但究竟甚麼是機器學習,如何用於過濾網絡內容呢? 機器學習 AI能夠大量進行內容審查,主要是依賴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簡單之言即讓機器(電腦)像人類一樣具有學習的能力。機器學習與人類學習的方式十分相似,通常需要有一組數據或資料,經由學習後,建立模型或機制來進行分類、分析理解、判斷,並給予答案(輸出)。 人工智能的應用:過濾機制 今時今日,社交媒體如瞼書、YouTube、Instagram充斥著大量失實資訊,包括:快速流傳的文字、網絡爆紅的圖片及梗圖。面對龐大的失實資訊,要從中辨別真假資訊為事實查核工作帶來巨大挑戰,但透過AI ,卻可以加速查核工作。例如:透過大數據分析,AI 可以搜集新聞網站、電視新聞字幕、社交平台資訊,快速篩查網絡謠言,並同時查證內容來源,被舉報為不實資訊的次數等。再進一步,由於機器大量學習虛假新聞的語法、敏感字眼、傳播路徑、帳戶行為等,可以偵測出虛假訊息的模式,繼而封鎖貼文。事實上在疫情期間,AI 協助偵測超過50萬則訊息,惟現階段AI 技術未夠成熟,誤判率仍不少。 用AI 判斷時事新聞內容是否正確,是一大挑戰,譬如政治人物分享社會熱話個人意見,由於AI 是依賴數據進行判斷,如果內容並不包含具體可以查核的數據(如:失業率、實際開支、感染人數等),AI 或未能有效判讀有關資訊。是故,AI 提供了技術支援,但還需人類的幫助去判讀不實資訊。 ■ 社交媒體大移民 私隱素養需謹慎 我們在考慮是否轉用其他社交平台時,應有個人獨立的批判思考,考慮自己對保護個人資料及內容審查的要求,以及不同社交平台帶給我們的優劣之處。經過細心分析後,選擇使用最適合自己的平台。 個人資料方面,社交平台運用用戶背景資料作推送資訊的基礎,好處是能夠精準地投放廣告及優化搜索結果排序,讓用戶能夠容易搜索到其感興趣的內容,省卻了尋找及閱讀大量資訊的時間和心力。然而,被收集的個人資料不但有被洩露的危機,如被當作是公司資產販賣或因保護不當而失竊,還有機會因背景資料符合廣告需求,而接收大量個人不感興趣的宣傳資訊,反而進一步妨礙了用戶在網上接收所需資訊。綜觀以上,社交平台運用演算法的確有其利弊,其利是省卻時間及心力,其弊則是洩露私隱及花時間接收不相關廣告內容。 另一方面主要爭議來自內容審查。內容審查的興起,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網絡出現大量虛假及不實資訊,為減低用戶被不實資訊誤導的機會,社交平台公司遂推出內容審查機制,以隔絕不實及不良資訊,減低對用戶的負面影響。當然過濾機制亦限制了用戶接收資訊的自由,所以去除過濾機制能保有最大的自由度,所有人都可以上載及觀看任何內容,所收到的內容亦不會被事先過濾或審查。可是,當所有接收的資訊都由用戶自行挑選時,容易偏重了相同立場的資訊來源, 形成回音牆(echo chamber),使用戶只接收與自己相同意見及立場的資訊,忽略了相反意見的存在,容易誤以為自己的立場代表整體意見,不但未能客觀分析及評核事實情況,更因回音牆內的互相鼓勵及支持,容易產生偏激及偏頗的意見。 歸根究底,青年人需要明辨思維去權衡輕重,根據個人需要及接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社交平台,才是真正負責任的網絡使用者。 About CyberEducation Admin View all posts by CyberEducation Admin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