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千里並廣泛應用,一方面為人類生活帶來便捷,另方面帶來不少威脅,青年需要具備相關的素養能力,以有效善用數碼科技。為了評估青年的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水平,青協全健思維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事實查核中心進行研究,以網上自填問卷形式,於9月至10月訪問了1,055名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傾向接受人工智能,平均分為6.34分(1分代表非常不接受,10分為非常接受)[表三,8]。超過五成半(55.6%) 「知道人工智能為我的生活帶來甚麼好處。」[表三,7]
然而,受訪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較為表面,警覺性及應用能力亦普遍偏低,三成二(32.3%)認為「自己具備應用人工智能的知識和技能」。四成(40.5%)表示「了解演算法如何影響到資訊內容」。然而,只有不足三成(27.5%)「懂得辨識深偽技術」、近兩成(19.4%)以為「玩變臉Apps沒有風險,純粹娛樂」。上述數據反映受訪學生未有充分意識到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如製造虛假資訊、私隱外洩及資訊篩選等。[表三,7]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單位主任陳英杰表示,本港青年了解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應用疫情追蹤、媒體創作、資訊傳播等,但他們未意識到新興科技帶來的潛在風險。青年需要認識和學習人工智能素養,使他們在科技洪流下,能夠保障個人及社會的私隱和資訊安全。他期望透過「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周」多項活動,能提升青年對人工智能的警覺性及應用能力,並建議學校積極推行人工智能素養教育。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自2016 年開始,一直與學界緊密合作,為中小學生推行「媒體素養教育課」,協助學生建立相關知識、技能及價值觀。承蒙優質教育基金贊助,本會於2021年至2023年推行為期三年的「Project MAIL 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拓展計劃」,進一步加強課程內容以助學生應對A.I.普及化的網絡世界,並支援學校及教師推行持續的媒體素養及A.I.的教學,促使媒體素養教學與時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