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為電影的題材多不勝數,由1999年出品的《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到 2019年的《艾莉塔:戰鬥天使》就知道創新科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人工智能的技術日新月異,雖然現時的A.I.機械人未必能如同像電影中的懂得飛天遁地,又懂得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但未來AI機械人又會否真的會如同劇情一樣,取代人類呢?
電影中的A.I.是未來生活的寫照?
最近電影《一家人大戰機械人》(The Mitchells vs. the Machines)由香港電影公司天下一與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及索尼動畫(Sony Pictures Animation)聯合出品,在網路影片串流平台Netflix上映短短數天,美國的排行榜已拿第1位,在香港更登上熱門排行榜第3名,成為本年度高熱度的動畫之一。故事講述女主角(Katie)從小到大對電影都充滿熱情,長大後更獲得大學電影系的取錄。在前往大學的前一個家庭晚餐上,Katie的父親發現除了自己外,整家人低頭使用著自己的手提電話,父親因而感到不滿並誤把Katie的手提電腦弄壞。對於一直視手提電腦為創作工具的Katie,父親的做法無疑在彼此關係上加上了裂痕。父親其後感到後悔不已,為修補與女兒Katie的關係竟擅自取消了Katie的機票改以一家人用「自駕遊」的方式陪同她到大學。不料在前往大學的旅程中,Katie一家人卻遇上機械人叛變的危機,一個名為PAL的人工智能系統(類似現實世界上SIRI)入侵了實體A.I.機械人,目的是希望消滅所有人類。
為了人類的存亡,Katie與家人團結一心,合力應付這場智能叛變危機!故事大放「笑彈」,表達手法幽默有趣,使電影大獲好評。導演嘗試諷刺現實人們過度依賴科技,以人工智能毀滅人類,比喻人工智能最終在現實社會不同領域取代人類。同時,主角Katie與父親嘗試放下自己的成見,努力理解彼此想法,解決在新媒體上的代溝,面對人工智能危機,令觀眾反思:「人工智能的出現無疑提升人類生活質素,但A.I.續漸取代人類之際,人類能否抵禦人工智能的衝擊,與AI共存呢?」。
人工智能應用勢不可擋
《一家人大戰機械人》的AI實體機械人,可以為人類處理日常事務,如清潔,煮食、收納,可為人數提娛樂、歌唱、舞蹈、雜技表演,集多功能於一身。人工智能展現強大功能的畫面,不再只限於科幻電影內。人工智能逐漸在各行各業應用,衣食住行方面均有顯注的發展。
-
衣服:香港人工智能科研公司商湯科技,已發展「人工智能零售的服務」,利用人面辨識技術,收集顧客服務數據,例如時裝店內某位顧客手持服飾的時間及次數,假如該位顧客下次再光臨服裝店,人工智能系統便會在結帳時顯示特定折扣,為這位顧客提供度身訂造的購物優惠。
-
飲食:中國房地產龍頭碧桂園開設了人工智能餐廳,實現了全面A.I.化:從中央廚房到冷鏈運輸,到店面餐飲機器人的系統搭建與運營,餐廳基本上不需要人類營運,都能夠為顧客提供優良的餐飲服務。
-
居住:從亞馬遜、蘋果、谷歌,到國內小米、百度等科企巨頭,皆積極研發智能家居系統,通過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大大小小的家庭電器,供人們以聲控及個人化設定管理家居,帶來生活便利。
-
出行:美國公司PlusAI研發及測試自動駕駛貨車,完成送貨 3 日橫跨東西岸 4500 公里。由於長途貨運車程經常長達一星期,因此常面對貨車司機短缺問題。自動駕駛貨車系統不但解決了貨車司機短缺問題,該貨車還可設於非繁忙時間行駛,既解決了公路塞車問題,又可以最有效率路線及時間行車,縮短了貨運時間及節省行車能源開支。
疫情之下,人們都保持社交距離,減低病毒傳播風險。社會湧現「無接觸」的需要,直接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研發及應用,代替人類進行高傳染風險工作,以本港如心南灣海景酒店為例,已應用人工智能機械人Genie,為入住的檢疫客人送上三餐,減低病毒傳播風險。人工智能發展似乎已成大勢所趨,有「科技女股神」之稱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總裁Cathie Wood 曾指出「即使疫情結束,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應用趨勢也不會逆轉,令許多人將成為永久失業的一群。」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類,答案已經呼之欲出,究竟終歸是如何取代,關鍵在於人類能否掌握未來技能,適應與人工智能共存的時代。
人類仍有的優勢
有研究指出2030年,全球預計有多達8億的工作崗位被機器人代替,大量現有工種無可避免會被淘汰。我們必需認識A.I.知識,包括計算過程、邏輯與應用,學會人機協作的技能,方才可在新時代中保持競爭力。事實上,A.I.預期只會取代專業性較低和重複性較高的工作,人類相比A.I.的優勢在於創造力和同理心。為了防止工作被未來機器人取代,就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持續學習,應對時代的變化和挑戰,而不可安於現狀。以下是應對A.I.時代的策略,你準備好走上數碼轉型的軌道了嗎?
-
提升知識技能:了解機器的運作原理,知道如何與機器互動。隨著A.I.的廣泛應用,取代部份人力,某些工作將改由自動化完成,但同時出現新型態的工作,需要科技協作能力,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以收銀員為例,下單、找續都能被網絡取締。再以銀行櫃檯職員為例,當轉帳、存款都可透過網絡完成,櫃檯職員就要轉變成客戶服務經理,從人的角度提供機器還未做到的服務。因此,擁有科技協作能力,知道如何與機器互動的人們更容易在新工作中取得成功。
-
掌握數據運用:在大數據時代中工作,人們需要具備運用數據知識,才能明白、分析和利用龐大的資料庫。這些數據資料具重大指標,不管是日常生活、商業決策、還是投資股票。以醫生為例,癌病診治如果蒐集夠多病人和病歷數據資料,醫生便可借助機器分析,迅速就找出病處,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診斷亦會更有效率,而醫生則有時間去傾聽病人狀況,表達關懷。
-
加強人類特有優勢:社會上需要創造力、決策力、人性化、跨專業、適應性的工作不會輕易被機器取代。就算進入A.I.時代,仍有人類可以勝任的工作。如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例如填詞人、小說家、藝術家,A.I.並不具備創意的特質。再以教師、社工及經紀為例,這些工作需要同理關愛、溝通理解的能力,A.I.並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即使機器可以學習、模仿,但這些軟技能,並不是機器能輕易取代的。學校教育應加強培訓青少年創意、同理心、明辨思維和系統分析能力等符合未來需求的軟技能,裝備他們持續發展,應對時代的變化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