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01 ■ 社會現象 眾所周知,媒體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香港,目前有超過9成港人有使用網絡的習慣。社交平台中,以Whatsapp最受歡迎,愈450萬港人使用Whatsapp,其次是Facebook,全港有220萬個活躍用戶,定期在Facebook分享、點讚、轉載帖子、更新帖子。於青少年中,則以Instagram為主,逾6成是18-34歲人士(theDesk,2019),而近來Twitter在本港的使用由6月到11月急升一倍,上升趨勢反映網民使用社交媒體習慣及動機有所轉變。(StatCounter,2019)。 社交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麼社交媒體與現實有什麼聯繫?相關數據表明了什麼?今時今日,網絡本來就已徹頭徹尾地融入生活了。不是嗎?試看看11月Google的熱門搜尋:教育局、鄧炳強、蒙面法、六合彩結果,現實與網上都在關注一樣的事情,與社會狀況同步。 社交媒體的設計初衷本是維繫人際關係,因其無遠弗屆之便,不同聲音能夠得以交流。自今年6月以來,香港歌舞昇平的時代結束,香港人也無法不面對社會動蕩的現實。香港人使用社交媒體習慣的改變,過往積極分享日常生活,活躍討論各娛樂話題的人,都因為社交媒體彌漫憤怒與不安的氣氛,大家小心翼翼使用社交平台,甚至不敢分享社會運動以外的主題,擔心遭人話柄,構成政治冷感的「網絡形象」,給他人活在「平行時空」的感覺。 網絡紅人「Ming仔」最近就發生平行時間事件,「Ming仔」過往頻頻在網上評論時事,曾就國民教育事件、佔領運動、英國脫歐事件發表youtube 評論,關心時事的「網絡形象」,深入粉絲心中。然而,最近在香港當前發生社會運動卻選擇沉默多時,直至發表與過去立場相反的言論,猶如「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期後,他早前於社交平台上載了一張$100,001的捐款圖片,被網民指摘是示意「帛金」,頓時成為網民眾矢之的。他的網絡形象「破產」,並遭到大量粉絲「停止追蹤」他的社交頻道或專頁。這意味著個人的網絡形象與其網絡言行有莫大關係。 你的抉擇會決定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You are what you choose to be today. Not what you’ve chosen to be before.」(Wayne Dyer)。社交媒體本屬中性的工具,但其影響在近期本港社會狀況下更顯突出,不但影響大家使用媒體的習慣,更因不同意見而影響人際關係。面對虛擬和現實世界之間模糊不清的界限,我們該如何抉擇,管理自己的網絡形象? ■ 媒體素養 網絡形象是指我們在網絡上的形象,透過自我描述、網絡言論、網絡事件及網民互動所造成。當中自我描述指用戶主動公開的資料,包括匿稱、頭像、封面照、簡介等。網絡言論指用戶網絡上的發言,包括討論區、社交媒體、分享及轉載等。網絡活動指用戶曾與的網絡活動,例如製作短片、讚好、與誰結為好友等,因留下網絡足印及紀錄,網民易於跟蹤及收集用於分析用戶的喜好及形象。網民互動指網民的留言及相互的對答,尤其公開的對話,讓網民可以看到當事人的待人接物。以上的資訊會予人特定的觀感,網民以此評價用戶的性格及為人,是為網絡形象。 雖然只要有參與網絡就會有自己的網絡形象,形象的形成不可避免,但可以透過檢視及預覽自己公開的資料,來創造自己理想的形象。第一,檢視自己的社交媒體首頁,可以遵從自我描述、網絡言論、網絡事件及網民互動四部分逐一查看,然後再問自己當中帶出甚麼網絡的形象,反思與自己所期望的是否吻合。遇到不合或不適當的內容,可以適量隱藏或刪除。第二,檢視自己在網絡上主動或被動所公開的資訊。透過在搜索引擎輸入自己的姓名或電郵等,查看搜索結果是否與自己的期望相同,同樣如遇上不願意公開的資料,可以通知網站管理員或負責人將相關的信息刪去。 兩個方法均是檢視以往的資料,為保持理想的形象,我們更需要關注未來每一次的網絡活動及言論。在任何網絡言行前,先評估三大方面,包括真確性、影響性及是否與理想形象配合,最後緊記預覽發言,清楚檢查後才確認發放到公開場合。真確性方面,拒絕製造假資訊,發言前為內容求證,確認可信才公開發佈,以免製造資訊垃圾或誤導他。影響性方面,思考發佈內容會否令他人的信譽、利益或情緒受損。再評估社會現況及所在平台的網絡文化,預想可能造成的結果,評估當中的優劣,確認能夠承擔,才下發佈的決定。與理想形象配合方面,思考與自己想帶出的理想形象是否配合,以免令人無所適從。最後,利用預覽功能,代入受眾角度思考,確認與理想相符才發佈。 ■ 網絡詞彙 – 網絡形象 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基本上都在網上創造一個「我」,這個「我」由我們日常的網絡行為所建構而成,而其他網民從這個「我」所產生了的印象,就成為網絡形象。網絡形象是否真實? 是否可以代表「你」的性格、喜好、想法? 網絡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般人或者對網絡形象不以為然,Rawvana的故事則告訴我們網絡形象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 Rawvana是一位網絡紅人,在instagram上,這位西班牙裔嚴格素食主義者她有著一百三十萬位追蹤粉絲,數字比很多國際巨星還要高得多,成為不少素食人士的崇拜對象。Rawvana在網上自我描述為「嚴格素食主義者」,有著一個劇戲性的故事,她聲稱自己2013大病一場,在休養期間嘗試茹素,感受的純素的飲食,洗滌了她的心靈,從此,她開始戒煙戒酒,開始嚴格的素食生活,亦發表不少崇尚素食的網絡言論,於instagram寫下她的格言「素食拯救了的生命」。 Rawvana外表甜美,在instagram進行頻繁的網絡活動,經常上載與大量蔬果合照、心靈雞湯貼文、素食食譜、瑜珈運動影片,讓網民羨慕Rawvana的健康生活,美好的外表和身段更是令人夢寐以求。之後,在線上線下與網民互動,她建立了個人官方網站及應用程式,舉辦粉絲見面會大肆推廣自己研發的素食瘦身法,亦開始線上瑜伽課程,售賣「排毒素食餐單」,不少粉紅「課金」支持,為她帶來可觀的收入。 直到今年初,一個美食博客正在進行直播活動,他在餐廳內巧遇Rawvana,期間Rawvana試圖用手遮蓋餐盤內的食物,原來,Rawvana的餐盤內有竟然有大塊魚柳,這仿似向Rawvana粉絲投下一枚震撼彈,他們所相信的健康素食主義,全都是假象。及後,Rawvana解釋自己因為進行素食,令身體感到嚴重不適,甚至已兩年沒有經期,因此,為了健康原故,她兩個月前開始進行小量肉類。Rawvana的解釋令粉絲更為震驚,不少粉絲質問「為甚麼向我們推銷有損健康的餐單?」。Rawvana即時損失數以十萬計的粉絲,亦有不少人在她的instagram貼上「魚」的圖案留言,揶揄她為「偽素食者」。 Rawvana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網絡形象」不單止讓其他人認識你,你甚至可以打造「網紅」形象,經營網絡事業,為你帶來經濟收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不過,假如你的網絡形象與現實行為並不一致,會予人「表裡不一」的觀感,甚至讓其他人感覺到「被欺騙」,反而會損害你的社交生活、名聲及事業等等。總言之,我們要小心經營理想的網絡形象,否則,「形象」破產將會覆水難收。 About CyberEducation Admin View all posts by CyberEducation Admin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