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現象
便利和個人化的網絡服務有賴用戶提供的個人資訊和過往的瀏覽記錄,可是你知道在享受簡單快捷的服務的同時,遺留了多少網絡足跡嗎?網絡足跡指用戶在使用網絡時留下的資料,包含了個人私隱、通訊記錄、喜好、留言、瀏覽記錄等。這些足跡有機會被搜尋、識別、複製、分享、偽冒,當中的個人資料更有機會被洩露,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
以常用的谷歌地圖為例,當用戶開啟定位功能,谷歌便會於後台系統實時記錄行蹤,好處是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取所在地區的資訊,及方便在日後隨時搜尋當日行蹤,但危機是個人行蹤洩露,可能引來不法之徒跟蹤或趁家中空無一人時搶掠,造成人身安全或財務受損的危機。
除行蹤外,外洩個人資料還可能導致個人身份被偽冒身份。於2018年初,有女事主因個人資料外洩,而遭他人冒認身份透過應用程式向銀行開立帳戶及借貸逾8萬,最後導致女事主需要承擔借貸、失去工作及遭親人責難。
網絡足跡除了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更是用戶的網絡形象。例如招聘公司會查看求職者的個人社交媒體,以便篩選合適的員工。因此,妥善管理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和謹慎選擇該發佈的資訊,便與求職面試的表現同樣重要。
網絡足跡帶來最嚴重的危機應數「起底」。「起底」事件在香港時有所聞,今年年初,便曾經發生女教師「被起底」事件,因官員到小學參觀期間與教師及學生合照,其中一名女教師因樣貌及身材娟好,便被網民在網上搜尋、辨識及公開其資料,看似與網民同樂,實際上對當事人造成滋擾。根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數字,6月中至今接獲約多達2370宗投訴,可見「起底」現象有急劇上升趨勢。學習保護個人資料及慎防遺留網絡足跡,實為刻不容緩。
■ 網絡詞彙 – 起底潮
「起底」又稱為「人肉搜尋」,意指網民透過搜尋器或匿名報料等方式,將目標人士的背景在社交媒體公開,部份網民甚至自發組成「起底組」,專門進行「起底」行為。「起底」對大家來說可能並不陌生,反修例事件觸發網上「起底潮」,更是史無前例。不同「被起底」人士的個人資料遍佈社交媒體,甚至進行檔案管理,為起底資料加上檔案編號,方便他人查閱。起底對象包括警員、官員、示威者、傳媒等。「被起底」的對象變得普遍化,「起底」的手法變得系統化,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更形容「起底」已經武器化。近日,高等法院頒下臨時禁制令禁止沒有得到當事人同意下披露警員及家屬個人資料,可見「起底潮」引起社會各方高度關注。面對「起底潮」,網民的私隱會受法律保障嗎?我們又應該如何保護個人私隱?
私隱專員曾表示,起底者可能觸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私隱條例》)第64條的刑事罪行,披露未經資料使用者同意而取自其持有的某資料當事人的任何個人資料,意圖獲取財產得益或意圖導致當事人蒙受財產損失,導致當事人蒙受心理傷害,即屬犯法,最高刑罰是罰款港幣一百萬元及監禁五年。然而,該條於2013年4月生效至今,仍然未有人被定罪,反映執法上仍有一定難度。所以,我更需要做好個人資料保護措施。
在網絡世界,留下的蹤跡不少是個人資料。最常見是在社交媒體以公開形式發放相片及個人資料,如果這些網絡足跡被「起底組」利用,實在難以追究。想要避免「被起底」,便需要提升自我保護,從管理網絡足跡入手,避免公開過多個人資料。
■ 媒體素養:
網絡「隱」身術 ── 多一份謹慎 多一份保障
網絡提供了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同時暗藏隱憂,尤其是網絡足跡中有不少重要或敏感的個人資料,假如這些資料外洩,被人刻意取用,有機會被侵犯個人私隱,像是被起底、廣告推銷、索取金錢、犯罪等。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使用網絡都要保持謹慎。以下是有關保護網絡足跡的招式,一齊學習網絡隱身吧!
-
自我搜尋:了解網絡上關於你的資訊
透過搜尋引擎,搜尋自己的名字、電郵地址或用戶名稱,搜尋結果是正面的,負面的,還是中立的?他人可以通過這樣方式輕易取得你的資訊,你希望僱主可以看到所有關於你的資訊嗎?
-
啟用私隱設定:設置個人私隱及安全設定
首先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可以將生日日期、工作、學歷及朋友名單等基本資料的私隱設定更改為「朋友」或「只限自己」。其次是管理帖子的分享對象,用戶可以將帖子限制只與朋友分享。而上載相片或帖子到Facebook或Instagram時,標註相關朋友有機會外洩彼此私隱,建議可隱藏被標註的內容。
另外,手機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 App都有定位功能,如果不想被自動記錄自己的行蹤,記得要關閉並刪除GPS定位記錄。最後,要定期檢閱和調整有關社交平台的私隱設定。
-
謹慎發文:保護個人資料
你有在網上分享日常生活的習慣嗎?你揀選的照片或發佈的文字披露了哪些有關你的資訊?為免個人資料被利用,使用通訊軟件、社交平台、論壇等網絡活動時,我們應避免使用真實姓名、相同別名及相同電郵註冊所有社交媒體,同時切勿隨意披露以下重要的個人資料或私隱:
-
身份證號碼及完整的出生日期
-
住址、學校或工作地點
-
信用卡號碼及帳戶密碼
一旦上載到網上的資訊都會永久存在,任何你曾經發佈的帖子即使被刪除了,也會永久保留在網絡中。凡事多一點謹慎,便少一點資料外洩風險。
-
網絡道德:尊重他人私隱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喜歡使用分享功能(Share)和標籤功能(Tag),和朋友進行互動。然而,若你看到朋友在網上分享了有關你不想公開的資料,例如你的醜陋相片,你會有何感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上載或分享別人的相片或資料前,應考慮是否透露了他們重要的個人資料,並應先得到他們的同意。同時,若要避免「起底」,我們不應以任何方式,包括:報料、瀏覽或轉發,參與「起底」行動。「起底者」可能亦要冒著被「反起底」的危險,網民應該互相尊重私隱,維護安全的網絡環境。
總括而言,保護我們的網絡足跡,等同於保護自己的身份。在大數據時代下,我們的網絡行為會留下各式各樣的網絡足跡,我們應要小心注意網絡安全,採取適當的措施去保障自己在網絡上的個人資料,注意一言一行以保障個人和他人的私隱。作為明智的網民,我們做任何網絡活動都要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時刻謹記網絡隱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