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是敵是友? 反思數碼生活議題

機械人是敵是友? 反思數碼生活議題

上一次與大家分享電影《一家人大戰機械人》,探討了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與人類之間的爭議。這次我們想分享一套以A.I.為主題的電影《失靈腦朋友》(Ron’s Gone Wrong),電影由製片商「二十世紀動畫所」出品,並於2021年10月22日在美國上映。

《失靈腦朋友》在網上的評價不俗,用生動有趣的動畫角色設定,並貫切迪士尼動畫輕鬆搞笑的風格,帶出發人深省的故事,是一部合家歡的家庭電影。故事發生在科技非常先進的世界,電影中的小朋友都有一部名為「B寶」(B-BOT)的人工智能機械人。這部「B寶」猶如一部會行走的智能手機,它專為連繫他人而設,目標是希望用家可以擴闊社交圈子。它可以根據用家的個人喜好、興趣、特色作出分析,並自動協助人認識新朋友。除了一般智能手機的基本功能外,「B寶」更有很多出奇不意的功能,例如:協助小朋友安全地過馬路、電子掃描分析健康狀況等,可以稱得上為「個人管家」。

故事主角──班尼(Barney),是一名性格孤僻內向的小朋友,並不擅長與人相處,加上家境並不富有,所以不像其他同學一樣擁有「B寶」,以致無法與其他同學交流,導致經常自己獨自一人渡過校園生活。機緣巧合之下,家人送給班尼一部「B寶」作為生日禮物。可是,班尼的「B寶」與正常的型號大為不同,不但沒有安裝任何安全編碼程式外,更沒有上網的功能。這意味著這個機械人缺乏社交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為班尼認識新朋友,名副其實配合電影名字「失靈腦朋友」。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情況,班尼沒有捨棄這部人工智能機械人,並為「B寶」改名為阿朗(Ron),耐心地教導它關於自己的一切,包括興趣、身高、外表等等,希望令阿朗可以像其他「B寶」一樣正常運作,為班尼認識新朋友。阿朗雖然無法像正常「B寶」穩定地執行指令,卻具有自我思想及學習能力,與其說阿朗是一部人工智能機械人,不如說它是一個「人類」。故事後續因為阿朗出其不意的行為,引起不少風波,不泛發人深省的意味。當中有幾個情節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

善用合適科技工具 解決困難

電影中,「B寶」擁有不同的功能,最強的是協助用家去認識新朋友。「B寶」自動收集用家的個人數據,透過精密的分析知道用家的喜惡,推薦認為「適合你」的朋友給你,而那些與你沒有太大關聯的人物便會自動消除。這種情況亦出現在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中,它們會定期更新演算法,收集及分析用戶的興趣和使用習慣、發佈者的資訊、用戶活動和互動記錄等,再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内容。誠然,演算法使網絡系統個人化,提升用戶體驗。然而,在演算機制下,用戶將難以接收持不同意見的訊息、想法及言論,導致用戶身處同質性高的環境中,無法接觸到和自己價值觀不符或不感興趣的內容,扼殺了看到其他資訊的機會。演算法推送「個人化」資料給用戶,當中的影響值得深思。

電影有一幕是主角班尼為了逃避生產「B寶」(B-BOT)的公司的追捕,與阿朗逃到森林當中,卻因為缺乏野外求生技能而遭到危險,險困森林。而「B寶」公司動員整個城市的機械人到森林搜索,希望尋回失蹤的班尼。假如用人手去搜尋的話,可能會涉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之若能善用A.I.技術,可以節省成本及提升效率,更加有效地進行搜索任務。事實上,現時A.I. 技術的發展已漸趨成熟,已應用於尋找失蹤人口,例如透過人臉成長模擬技術,模擬人臉的成長變化,幫助失踪兒童生成長大後的照片,從而幫助尋親家庭能夠更有效地尋親。同時借助人臉辨識技術,與網絡的人臉庫自動進行人臉對比,提升尋人的精準度及效率。然而,科技是把雙面刃,以上應用固然有優點,但我們也應該思考發展與應用A.I.技術過程中,有甚麼是我們應該擔心的事情。

網絡安全與自我規範

電影中的設定下,所有「B寶」都是預先輸入了演算法及安裝了安全編碼程式,確保不會對用家或他人造成危險。可是,在一次衝突下,同學里奇發現班尼的「B寶」阿朗沒有安裝任何安全程式,更嘗試命令自己的「B寶」去複製同樣的設定,企圖解除自己「B寶」的安全限制,驅使它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包括瀏覽限制級的內容、命令「B寶」去攻擊其他人。其實電影發生的問題反映了單靠技術去防範用家惡意使用機械人,是治標不治本的,當科技出現漏洞時,用家便可能去進行攻擊及破壞。電影提醒了現實世界中,推廣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的重要,學習正確使用網絡及科技的態度,培養正確網絡道德。這樣用家便會學懂自我規範,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感覺,能夠自律並善用網絡科技

沉迷社交網絡 出現負面情緒

現實上,許多人過度沉迷於虛擬的社交網絡當中。電影正正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例如班尼的同學莎凡娜,她非常在意網絡世界,每天投放許多時間去經營自己的社交媒體,更不時開啟直播,希望得到永無止境的「Like」(讚好)。誠然,社交媒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社會互動形式,青少年使用它與朋友交流、觀看他人限時動態或直播、接觸其他資訊,亦有些人會很重視網絡社群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因為「Like」數或「View」數的多少而出現負面情緒,甚至是負面的自我評價。以莎凡娜為例,意外中,她被人拍下醜態,並上載到社交平台批評。然而,面對網絡輿論,莎凡娜很在意別人對自己於社交媒體上的評價,情緒大受打擊,影響到精神健康。故此,我們需留意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即使不想錯過社交媒體的內容,也需要反思自己花多少時間在社交網絡上,規劃及自律上網時間與行為。同時,若然不幸地面對網絡公審,我們需先冷靜情緒,了解清楚事情再尋求協助,以應對網絡上的批評和攻擊。總括而言,互聯網和先進的科技技術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生活,數碼生活帶來的影響已清楚浮現,我們除了需要具備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知識及技能外,更加需要學習: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