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親職教育

新媒體親職教育

新媒體世代,媒體上資訊目不暇給,疫情之下,青少年運用智能產品時間越來越長。最近,不少家長表示擔心子女使用網絡及媒體的狀況,例如受到失實資訊荼毒、在網上誤交損友、沉迷網絡等。有些家長認為限制子女上網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安裝家長監護程式、限制他們使用WIFI或流動數據。其實,以上方法的確立即減少子女使用網絡時間,但同時降低他們使用媒體能力。曾經有位家長經常趁兒子上洗手間時,把遊戲進行中的電腦關掉,兒子其後不但情緒爆發,更不喝水避免離開電腦。家長若未與子女有效溝通前,貿然阻止子女使用智能產品,很可能適得其反,損害與子女的信任關係,甚至日後未能共同面對潛在的網絡危機。為達致有效新媒體親職教育,我建議家長嘗試以下「新媒體親職七小步」,裝備自己對媒體世界的認識,與子女建立信任關係,協議使用智能產品習慣。

  1. 展開對話

    透過對話表達好奇心,希望認識子女的媒體世界,如網絡遊戲、追蹤的社交媒體專頁、觀看的短片頻道。

  1. 家長自學

    主動觀看子女感興趣的內容,了解他們的喜好及網上生活,也可多與其他家長交流有哪些親子內容值得與子女分享。

  1. 訂立基本規則

    討論家庭上網協議及規則,在何時何地使用智能產品,以及有關的賞與罰。

  1. 使用家長監護軟件

    運用家長監護軟件,如Google Family Link,根據家庭上網協議,設置內容和時間限制及定期檢查社交媒體上的隱私設置。

  1. 成為網友

    與子女在網上保持聯繫,加強互動。

  1. 一同探索

    與子女一起探索網上世界,包括一同分享及觀看影片、分析各種新聞資訊、指導撰寫評論及留言等,有助拉近數碼鴻溝。

  1. 以身作則

    身體力行遵守家庭上網協議,家長亦無特權,向子女展示正向的上網態度。

新媒體親職教育除了管理子女使用媒體時間,更重要是培養正確態度及分析能力,逐步提升子女的新媒體素養。例如,可以跟子女討論及如何參加社交媒體,選擇合適的社交媒體及如何在社交媒體上保障網絡私隱;亦可與子女一起探討網絡媒體相關的新聞消息,借用生活化事例,讓子女學會辨識網絡資訊的真確性、可信度,培養子女的多角度分析及批判思考能力。

我們相信適當運用新媒體可促進親子關係,讓子女健康地使用新媒體,整個家庭享受到新媒體生活的好處。我留意到今年科技界推出不同企劃提升網絡安全意識,如Google最近聯同本地插畫家 Dustykid的 「智醒網民有咩態度?問網絡 GO 人」插畫系列,以輕鬆手法分享智醒網民生活態度,亦鼓勵家庭成員主動了解大家所遇到的網絡問題,甚至提供技術支援,促進跨代數碼共融。不過,科技不應取代親子的互動和溝通,可訂立每週或每天的家庭時間,與子女一起放下手機及智能產品,共度愉快的親子時光。(文章刊登於Sundaykis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