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變臉唱歌App 談人工智能生成

新媒體時代:變臉唱歌App 談人工智能生成

社交平台又一大熱玩意,繼FaceApp可將人物照片變男變女甚至轉換性別,大叔也可變成女神後,早前,另一個變臉應用程式Avatarify App突然於內地爆紅,用一張照片便能讓相中人開口動起來,加上不少明星跟風使用,使Avatarify App連續數天登上免費應用程式榜首,但其後因涉及私隱安全而於內地下架,香港則仍能正常下載此應用程式。無論是馬雲還是巴菲特、甚至是蒙羅麗莎還是瑪麗蓮夢露,都能用誇張且搞笑的表情說話或唱歌,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做過,一切都是AI技術換臉換出來的。變臉唱歌App為何深受網民歡迎?其背後如何運作?

Avatarify App的操作十分簡單,進入App後只需要上傳一張正面清晰無遮擋的照片,再挑選喜歡的特效影片並選擇秒數,等待片刻便能得到變臉影片。App內提供的特效相當多,除了可以選擇AI (Deepfake深度偽造技術)換臉外,還有大量音樂特效,如:羅馬尼亞樂隊O-Zone的《Dragostea Din Tei》(耳熟能詳的「Ma-i-a hi」源自此曲),韓國組合BTS的《Dynamite》或洗腦兒歌《Baby Shark》,創作出唱歌影片。有很多人都在網上發佈自己的照片唱流行曲的影片和一些趣怪換臉照,網民被滑稽的浮誇臉部表情逗樂,吸引不少人仿效,引發變臉熱潮。

■ AI 「變臉」原理

Avatarify App、FaceApp這些「變臉」應用程式,單憑上載照片,將自己「變老」、「變幼」、「變性」,甚至生成「載歌載舞」的動畫片段,當使用者樂在其中的同時,使用者是否理解AI應用程式的原理、箇中被收集的私隱數據及潛在的影響呢?

各式各樣「變臉」的應用程式,背後核心技術當然是人臉辨識。以FaceApp「變老」功能為例,程式先通過高像素鏡頭獲取人臉影像,然後檢定口鼻輪廓上數百個關鍵點,再在適當的位置加上白髮、色斑、皺紋等老人特徵,讓人臉呈現老態。FaceApp之所以懂得配對不同臉部特徵,源於其人工智能神經網路,經過提供大量已標記人臉資料供機器分析練習,即是監督式學習,從而可以辨識大量照片的特徵,如相中人的種族、性別、年齡等,繼而隨著使用者的操作指示改變照片。FaceApp配對的臉部特徵,應來自應用程式的數據庫,該相信數據庫存有男性、女性及年青人的臉部特徵,從而可生成「變幼」、「變性」的人臉影像。

除了監督式學習,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以下簡稱GAN)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中人工神經網絡的其中之一,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目前GAN普遍被應用在生成資料方面,如畫風轉移、人臉變換、場景還原、自動駕駛車輛、影片增強、高解析度影像生成,進階一點是輸入文字描述便能自動生成與形容相符的圖像。事實上,GAN能有效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醫學、天文等等範疇,有益於未來社會發展。然而,這技術同時帶來隱藏的道德及安全考量,如利用GAN圖像生成不存在的人臉,用於設立社交媒體假帳戶,偽裝成真人讓假帳戶看起來更可信,令人難以判斷真假。

■ 人工智能(AI)生成假面孔

GAN技術更應用於生成不存在的人臉,在網上輕鬆搜索到「人臉圖像庫」,這些圖像都是用GAN技術生成,像真度極高,供免費下載。假如該圖像用於設立社交媒體假帳戶,實在難以判斷真假,讓人相信真有其人。GAN一旦被惡意利用,可說是具有無窮的威脅,首當其衝是顯生大量虛假帳戶,網絡大軍大規模在社交平台發佈或推送具目的言論和資訊,宣揚虛假訊息,將進一步升級「社交媒體資訊戰」。雖然並非所有假帳戶照片都是來自GAN生成,還有不少採用盜圖方式,但無可否認,上述GAN的應用方法能增加資訊流傳的速度及數量,假如有幕後推手撰寫虛假資訊,有機會形成網絡謊言,誤導大眾行為。因此,面對網絡可疑的圖像或影音,網民應提高警覺,注意資訊可能造假。

■ 取用個人私隱的關注

上述的應用程式,除了可以衍生假身份、假資訊的問題,開發程式的公司如何處理所收集到的私隱資料,亦引起公眾關注。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曾用了駭人的新聞標題,「所有變老照片都在俄羅斯人手上」,提醒市民注意使用變臉應用程式的私隱問題。曾掀起「變老臉」熱潮的FaceApp,屬於俄羅斯公司研發的應用程式,有潛在資訊安全疑慮,或會被俄羅斯政府用作竊取個人資料,有個人私隱洩漏風險。當用戶使用應用程式,FaceApp要求獲取多項用戶授權,允許應用程式使用及儲取照片,以及上傳相片到雲端資料庫,才能使用濾鏡效果。雖然公司聲稱進行編輯的照片都會加密處理,只會把相片存在雲端系統,並於48小時內刪除,而不會收集大量的數據。不過,公司部沒有回應收集了甚麼數據,及如何應用已收集的數據,即使所收集的資訊會在時限內刪除,照片上的面部特徵或會已被分析及抽取,用作訓練演算法。

人臉辨識技術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突破,是否能造福社會發展取決於使用者的應用手法及目的。人臉辨識技術的應用無疑增加了我們的生活樂趣,如Avatarify App和FaceApp,但「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使用任何免費的應用程式,都必須付出一些個人數據來換取使用權,也可謂等價交換。

因此,用戶仍需謹慎考慮使用換臉App。大部分應用程式都會收集用戶的私隱資訊,當我們使用及授權應用程式存取資料,同時亦默認相信該公司會妥善保存個人資訊。最近,即使大型網絡公司如linkined Facebook亦發生大量用戶資料外洩事件,事件反映用戶私隱資料並非絕對滴水不漏,如網絡系統保安不夠完善而黑客被入侵,資料便有機外洩。故此,網民使用這類服務時應慎重考慮公司的技術水平及可靠度,切勿盲目跟風,隨意上傳個人和他人的照片,應提高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意識。作為網絡公民,建議大家於考慮使用App時留意以下四點,以保障個人資料安全:

文章刊登於明報通通識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