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罪案及詐騙案件越見越多,受害和行騙都不乏青少年。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本年度共接觸236名高危或與科技罪案相關的青少年,當中60人曾行騙或受害。青協分析,行騙者多誤以為網絡世界無跡可尋便可而胡作非為,受害者則覺得損失輕微而望大事化小。
15歲的Jimmy去年在「微信」,遇上不明來歷人士邀請購買色情短片,每條片約20至30元。Jimmy被誘使買了3至4次短片,共逾百元人民幣,但發現每次片段只得幾秒,自覺受騙,已即刪除騙徒帳戶。但隨後續有不同陌生人聯絡再邀請購買色情短片。Jimmy最終暫停讓陌生人搜尋,才可制止騷擾。
16歲的阿偉則在「淘寶」看到心儀波鞋,實體店售價高達700多元,但網購價格僅是70元。他隨即網購波鞋,但收貨後發現品牌貨不對辦,才知被騙。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總結2017/18年度與科技罪案相關的60名青少年,較2016/2017年度的55人增加9%。當中最多個案涉「網上騙案」,共佔26人,較上年度大升37%;其次為「持不誠實意圖使用電腦」和「發佈兒童色情物品」,各涉13人;「裸聊勒索」亦涉8人,亦較去年增加33%。
中心處理的個案中,年齡最小只有14歲,當中有行騙和被騙,如放售遊戲帳戶期間被拖欠費用,亦有售賣貨品時收款後未有發貨。
青協青年工作幹事陳嘉善表示,不少受害青少年因涉及受騙金額不大,若涉援交、性等亦感尷尬,除不願與其他人提及,更不想報警或向志願機構求助,真實情況或較數據嚴重。
青協單位主任李少翠則建議青少年在網絡世界不要輕易信人,亦不應借錢與網友或進行金錢交易,並應從官方渠道購買,二即使被騙金額不多亦要報警處理,如有懷疑可尋求專業人士查詢。李又指,青少年勿心存僥倖以為網絡世界無跡可尋,也不應貪小便宜賺大錢,勿因羊群心理去從事非法活動。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則提醒,家長可留意子女有否長期隱閉地上網,若有借子女使用信用卡,則要留意有否頻密或大額交易,並注意子女情緒,有需要時否尋求機構協助。隨著暑假臨近,他相信青少年在網絡活動會更頻密,呼籲青少年提高警覺,安全使用互聯網,避免招致損失。
陳文浩又指,留意到有小學生或在校內嬉戲期間,偷拍同學如廁、換衫等照片或短片,再上載至網上互相取笑。因相片較露骨相片,結果涉事學生被控「發佈兒童色情物品」。亦有青年情侶拍下親密照片,與再與朋友分享,或被朋友私下轉發。他稱,涉事青少年未必意識到除會傷害同學,亦會觸犯法例。而近期流行的程式「抖音」中不乏小學生拍攝的短片。他擔心會有片段內容亦涉及網絡欺凌、起底等。
他指,小學生警戒和保護能力低,同時不敢向長輩求助,所以有需要及早進行防罪教育,並鼓勵網站和程序可顯示提示字句,加強青少年防罪意識。
青協去年10月起開設「Project iSmarter青少年科技罪行防治服務」,向6歲至24青少年、教師、家長提供網絡罪行預防教育和輔導服務,為期3年。青協亦設立「青法網」網站和「違法防治熱線 81009669」提供協助,並推出紙牌遊戲,加強青少年防罪意識,提高警覺。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如果大家不想像男事主般,誤墮網絡陷阱,便要小心分析資訊真假。如果有懷疑,可主動聯絡家長、老師或相關人士查詢。